长江春潮|乌江除磷,奔向绿色经济
贵州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重要生态屏障,生态地位突出,发展潜力巨大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7年来,贵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,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乌江作为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,承载了贵州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。流域内拥有磷矿资源富集的磷化工生产基地,因此,过去的乌江水体中总磷超标,造成部分河段水质为劣五类,一度成为“污江”。
“江水突然变白,手摸着还滑腻腻的。”家住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的鲁晓芸回忆,污染严重时,乌江镇河段整个江面被污水染成“米汤色”。
经勘测发现,污染源于乌江镇的一个名为34号泉眼的岩溶泉,距离泉眼16公里是贵州磷化集团生产所堆放的磷石膏,磷石膏产生的含磷污水渗漏到地下,流入乌江。
乌江治污,难在治磷。
为解决乌江总磷超标问题,贵州坚持“标本兼治、源头优先、末端兜底”的治理思路,在磷矿、磷化工、磷石膏库“三磷”整治上突出刚性措施,通过实施一揽子污染防治措施,从根本上解决乌江磷污染问题。
经过多年持续地治理和河长制的全面推进,乌江水体总磷浓度大幅度削减。截至2021年,乌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标准,水质总体为“优”,乌江流域45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优良率达100%。
“污染少了,江水清了,生态好了,飞走的鸳鸯又飞回来了。”家住乌江边上的石阡县本庄镇辛庄村村民杨仕忠高兴不已。
作为长江经济带11省(市)之一,贵州65.7%的国土面积属长江流域,88个县(市、区、特区)中有69个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,肩负着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使命。
点滴努力,只为一江清水向东流,贵州坚持以最坚决的态度、最有力的举措,坚定不移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。2022年,贵州省119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和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%,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8.3%,全省河湖生态进一步改善,水质持续向好。
潇湘晨报记者黎棠